我最近把网站的名称改为 “|经常|”——经常想、经常说、经常写,这会成为我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做事准则。
分类:生活经历
一个,创客
我是程飞,一个创客。
我很幸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电脑,我记得那时候人们把电脑叫做486。11岁时,无意中接触到了BASIC编程,从此踏上了创客之路。和大部分孩子不同,我从初中开始就通过编程来理解数学和物理的世界,从解方程到三角函数,从数列到级数,从牛顿力学到电磁场,我都是先用程序来模拟结果,然后再去理解那些理论的。编程也让我做了不少“炫酷”的事情。高中的时候,老师用PPT上课,其中有一个老师不给我们“分享”他的PPT,我花了一个晚上,写了一个程序放在教室的电脑上后台运行,当老师插入U盘时,程序会自动筛选PPT文件然后复制到我指定的地方。那时候,我通过一些简单的“伎俩”实现了很多炫酷又有用的想法,成为了同学心目中的电脑高手。
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坚信一个不成熟的想法:电脑高手是不去计算机系的。然后报了和计算机接近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一时,我们有计算机基础课和C++编程,在计算机基础课上,由于我打字速度过快,老师不相信我在5分钟内打完了他准备让其他人敲40分钟的内容,结果被我当面震惊,那时候我一分钟可以敲120字,从此那门课我就不用去了。后来的C++编程也遇到同样的境遇,老师怀疑我在实验课上抄了上届学长的代码,结果还是被我当面震惊了,从此这门课就变成我给老师挑错了。很自然,我的大一生活过的十分轻松,有大量的空闲时间来学习其他技术,我就自学了ASP和数据库开发,做网站。
那时候大一是不允许带电脑的,我是学工处唯一一个特许可以带电脑的,因为我给他们做网站,而且他们信得过我不会滥用特权。后来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一个比我大两届的管理系的学长找我一起做互联网创业(08年),我们就琢磨了好几天,想做一个在线超市,那时候,淘宝并不是特别火,更没有“饿了么”之类的网站。只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从网站前台美工设计到后台数据库,我一个人全搞定了,然后又找了一个同级的管理系的同学,开了一个在线超市网站。回想起来,我用过的第一个在线购物网站不是淘宝,而是我自己开的网站。我们当时和学校里的一个超市合作,我们提供平台和配送人员,他们提供货源,我们从在线销售额中抽取一定比例的利润。一开始的推广工作还是很成功的,至少一半的学生注册了我们网站,每天的订单也在百件以上,那时候其实整个学校也就不到3000人。后来,我们发现学校里的山东煎饼和凉皮卖的不错,也同时负责送外卖。我们的网站维持了两个学期,最终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直接原因是超市的老板不愿意接受我们的模式,觉得我们并不会给他的超市创收,其实如果他当年有更长远的眼光,选择投资我们把这个模式推广,可能就不一样了。其他的原因主要是我的眼光不够长远,同时兴趣也逐渐转移到电子硬件领域去了。直到后来我用了“饿了么”,然后微微一笑,回想起来我曾经也做过这个尝试,但也并不后悔自己没有坚持做外卖,因为在那个时刻,我确实不懂怎么怎么经营,也不懂怎么推广和融资。但我依然为自己感到骄傲,虽然在那个时刻,全国可能也有一些大学生有过这个想法,但是去真正做过的,我感觉并不会很多。
我放弃了互联网项目之后,也就是大二下学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电子硬件开发的学习上了,那时候遇到了我的硬件启蒙老师——王老师,他每周用4个小时在课外免费教授我们MSP430单片机。我的编程能力和在网络方面的知识在这个领域给我很大的帮助,在别人仅仅知道该怎么编程的时候,我已经可以把程序写的更好了,而且可以让编程更简单。举个例子,用单片机做UI的时候,肯定需要设计层级菜单,就像老式的诺基亚手机一样的菜单。老师教的方法自然是每一个界面都一步步的设计好,然后每个界面之间的关系一句句的写出来,最终实现一个完整的菜单。我当时就想出来一个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联想到电脑文件夹的层级结构和菜单非常类似,所以我写了一个小软件,只要选定一个文件夹,这个文件夹里的各层文件夹的名称就会作为菜单名称,文件夹的关系就会变成菜单关系,文件夹里的C文件,就是选定此项所执行的程序。通过这个软件,做菜单的变得轻而易举了。我在当时做了不少这种小软件,有一些直到现在我的老师还在用。
大三时,我认识了另外一个对我非常重要的老师,巧合的是,也姓王。我其实不喜欢用职位称呼别人,但是为了区别前面的王老师,这位王老师我称呼他为王院长,因为他是车辆与机械工程学院的院长。认识王院长也是一段巧合的故事。我大三的时候,王老师不在我们校区任教了,电信学院给了我们一个空房间作为我们兴趣小组的活动场地,给了我们一点基本仪器,然后就没有任何其他支持了,我们自己投入一点资金,建起来一个小型实验室,然后做了一些小作品拿去给学院领导看,得到了他们的鼓励,但也仅仅是鼓励。有一天,一个陌生人走进我们实验室,看到我们的小作品非常感兴趣,并且得知我们没有经费,当场就把他身上所有钱拿给我们,那时候我们才知道他原来是车辆学院的院长,之所以能够发现我们,是因为他的办公室距离他们学院的厕所太远,而他下班的时候正好穿过我们学院的一楼,然后就去我们学院的厕所了。而那个厕所对面就是我们的实验室,那天我们正好没有关门,他就走进来随便看看,没想到竟然对我之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天王院长直接邀请我们去他们学院,给我们三间很大的房间作为实验室,并且投入非常好的仪器设备,鼓励我们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后来我们真的就去了。
之后我们就报名参加了智能车竞赛,我们是学校第一支参加这个比赛的队伍,没有任何经验,当时真的是夜以继日的在实验室里摸索,否定了一套又一套方案,王院长并没有给我们很大压力,反而是给了非常宽裕的资金支持,但我绝对不能让他失望。在比赛不到一个月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可以完成比赛了,达到了王院长的期望了,但是我坚定的推翻了原来的方案,要给传感器增加一个自由度,提高比赛成绩。当时大家并不是很支持我的想法,觉得第一年应该保守一些,但我依然坚持要修改方案,因为我相信我的能力可以做到,也期待更好的成绩。最终,我们果然做到了。经过这次方案修改,我们在赛区比赛中一鸣惊人,进入了前十名,要知道,我们大学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我们前面是上海交大、同济大学这样的名牌学府。在这项比赛中,我们最终拿到了全国二等奖。冒险并不是鲁莽,而是对自己能力的坚信不疑与对胜利的无限渴望。
之后,我又做了大家非常不理解的事情。智能车比赛是学校认可的保研项目,只要拿到国家级奖项,就可以直接保研到本校。但我当时直接拒绝了保研资格,要出国留学。王院长那个时期没少找我谈话,甚至要破格帮我保送到其他名校去。我依然拒绝了保研,因为我想了解外面的世界,我当时知道自己没时间考GRE去美国了,就选择了澳洲作为目的地。我当时英语是非常糟糕的,六级一直没过,四级也是刚及格,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去考雅思考试。但是路就是一点点的走出来的,我不信我过不去雅思考试。整个大四一年,别人都特别轻松,而我过的非常累,每天要背单词写作文做阅读练口语,我第一次去考雅思也是第一次和一个外国人说英语,可想而知会有多惨。但是那又怎么样呢,英语只是我的工具,我相信我其他能力足够去非常好的世界名校了,绝对不能让英语给挡路了。现在回想起来,作为烤鸭的那段时间真是不堪回首,压力特别大。而且大四又面临毕业设计,我之前的成绩非常好,申请学校也一定需要我的毕业设计分数很高,不得不两边都要兼顾。当然,最终毕业设计是没有问题的,也拿到了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但是最终雅思没有在学毕业前考到6分。可我就一定要去实现留学梦,毕业之后我在家花了两个月时间完全沉下心来准备,最终还是过了雅思考试,拿到了澳洲和香港几个大学的offer。但我又没去留学,因为我来了西交利物浦大学。
这又是一段巧合的经历,当时我一个高中同学在西交利物浦大学读本科,她的本科毕设导师想做一个网站,她知道我比较在行,就找了我,我就给做了个网站,后来我更新网站内容的时候,发现他们在招硕士,我就想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去西浦看看,结果从2011年10月底去了西浦,我就一直待到了现在。我来到西浦的多媒体实验室之后,英语其实并不好,而导师是意大利人,那我不得不说英语了,那段时间我的英语口语提高的特别快,而且由于我的编程能力很好,很快就完成了导师的任务,写了一篇文章发表,他就很想让我留在西浦直接读博士,我当时其实对多媒体领域并不是非常了解,但觉得很有意思,就一直做了下去。然而当年读博的语言要求提高了,我的雅思成绩不够,最后不得不在西浦读了个硕士,读硕士期间,导师一直给我留着全额奖学金的名额。
其实我被迫读的硕士让我收获颇丰,那时候高密度的Presentation和Report让我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很快。当时学的专业是新能源方向,也是特别符合时代背景的学科。而且我在硕士期间认识了我现在创业的合伙人——罗恒阳。我硕士一年级的时候,罗恒阳大三,他在做一个课程设计的时候,不懂怎么做嵌入式,就找到了我硕士班的同学,而我同学知道我比较在行,就在一个中午给我发个信息说有几个大三的学生想见我,当时课程其实非常累,我本来中午是想午休的,非常不想去见人,但还是去了。结果其中一位,也就是罗恒阳,就和我一直接触,后来他在西浦也读研了,他读研期间,我们认识了另外一位合伙人——郭德旺,这个后文再表。
我硕士期间毕业设计,做了一个交叉学科研究,对手持设备视频编码的能耗问题做了探索,并提出一套方法来优化编码能耗。最终也是获得了很高的分数,硕士最终拿到了Distinction(杰出学位)。后来我就博士入学了,由于我对硬件非常热爱,博士课题中,我也把传感器运用到视频编码中去,最终在这个方向上,已经获得一项专利授权,发表三篇会议论文,以及投稿一篇IEEE Transaction期刊(审稿中)。由于我涉猎比较广发,实验室其他人的科研我也帮了不少忙,因此也有不少非第一作者文章发表。
2015年4月的一个晚上,我那天其实很忙,要改很多作业。我的一个学弟把我推荐给他另外一个学弟,因为那个学弟想做安卓软件,其实我自己根本不擅长做安卓,但是名声在外,我是个很能折腾的人。本来想推脱掉,后来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时间,就见半小时,然后用外交辞令打发掉那个学弟就好了。结果,那天我们聊到了凌晨三点……一开始的谈话主要是针对安卓软件的,由于我自己并不擅长做安卓,也只是简单的建议做到微信平台去。事实上,我们后来发现,他当时的想法已经被我们一个非常杰出的校友做过了,并且最终通过更好的项目得到了真格基金1800万美元的融资。后来他发现我似乎对这个不感兴趣,然后聊起了硬件创客,这个我就非常感兴趣了,就聊High了。我们是在公共休息室里聊的,中途罗恒阳走进来倒水,我把他拉住,我们三个就聊到了凌晨三点多,聊完我们都很兴奋的发了朋友圈。后来,我们的创业就是做的硬件创客产品和服务。我们当时聊的非常非常多,也是逐渐发现不少想法别人已经做了,但是我们确实非常热爱创客事业,一直坚持走下去,要把创客这件事在中国推广开,顺便实现个人的财富自由。
2015年底,我们成立了公司,现在已经快一年了,我们也在发展当中,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把创客这个事业做起来,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找到真正的突破口,但我坚信我们会找到的。前阵子,在苏州地区大学生创业比赛上,有一个评委——王阳老师,给我们的评价是非常具有“斯坦福的精神”,我给几个朋友开玩笑似的说了这事儿,他们都觉得不过是评委说了句客套话罢了,别当真。但我真的去思考到底什么是“斯坦福的精神”,我想到了斯坦福的人工智能科学家——李菲菲教授,她通过难以想象的努力去完成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数据库——ImageNet,里面包含了1500万张已经做过标签的图片,当我看完她在Ted上的演讲,真的是非常激动。这个数据库为这些年机器视觉与人工智能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有非常多的斯坦福学生,做出了惊艳的项目。所以我想,这种精神或许就是“坚持自己热爱的事业和梦想,并且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能够改变世界,哪怕只能改变一点点”。
1,366 次浏览
我的成长——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
引言——这是我在11月18号和很多出色的孩子家长在微信群里通过语音交流我的成长过程的文字稿,感谢张素玲老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参与这项活动。初中之前的经历我是先写好了文字稿,之后的经历我会逐渐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字。
各位家长朋友们好,我是程飞,88年的,目前在攻读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现在是第三年了。从事的是多媒体3D视频编码的研究,也就是为了把3D视频压缩的更小,让大家看的更流畅。除此之外,我也在科研之余和两个志同道合的学弟成立了一家做创客教育产品的公司。
我感觉我的成长历程一直都比较平和,小时候也没有展现出什么惊人的才能和能力,父母也并没有对我有特别高的期待,他们只想让我做我喜欢做的事情。
我的家庭也十分的普通,父母都没有上过大学,爸爸初中毕业就出来工作了,妈妈也就是高中学历。他们以前都是一个百货公司的职员,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工薪阶层的家庭。但我从小并没有被家长逼着去做什么事情,而是有自己非常独立的成长空间。从小时候,到现在,父母一直都是支持我,但从不干涉我。
虽然小学之前的童年已经离我比较远了,但还是能够回忆起一些事情的。上小学之前,我为数不多的记忆是在家里玩游戏机。小时候我爸爸经常出差,有一次他从广州给我带来了一个任天堂的游戏机,就是接在电视上玩儿的那种,相信很多80后家长肯定也都玩儿过。从我记事儿开始,我就是一个小胖子,也不喜欢出去和小朋友们玩儿,当然也不调皮捣蛋,就是喜欢在家里玩儿游戏。后来到了大学,我并没有和其他很多人一样沉迷于网络游戏,这也是其中一个因素,因为小时候玩儿的比较多,游戏的套路之后就不会吸引我了。和其他父母不一样的是,我爸妈并没有把我玩儿游戏当作特别糟糕的事情,当然我现在也不理解他们为什么不怕我沉迷于游戏。说实话,小时候的游戏经历还是让我锻炼了很多思维能力,比如说怎么根据子弹的行动轨迹来躲闪子弹,还有找到游戏中的规律等等。当然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已经有很多很多健康的和好玩儿的活动可以参加,不像我们小时候,要么出去和小朋友疯玩儿,要么玩游戏看电视。幼儿园的时候,家里从没有逼我去刻意学习过钢琴啊、画画之类的。其他能够记得起来的事情并不多了,我只能记得从小我就是个胖子,直到一年前,我终于做出了减肥的努力,我等会儿在说减肥这事儿。
小学的记忆就清晰一些了,我的整个小学阶段过的都特别舒服,完全没有那么多补习班,兴趣班。当然我确实去上过两个兴趣班,书法和电脑。我小学的时候,因为完全没有升学压力,学校的课程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压力。所以印象深刻的就是去参加的兴趣班了。
这两个兴趣班对我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我并不知道我父母为什么送我去学书法,可能是想让我写字好看一些,然而我当年可以把软笔写的很好,但是硬笔书法就是写不好。大概是二年级的时候,我父母送我去学习书法的,先后跟过两个师父练习。练习书法确实是一个比较辛苦和磨练性子的事情,上一次课就要站两个小时来学习,回家还要练习一两个小时。我小时候确实也很喜欢那些写的很漂亮的字体。我记得我学过至少5种字体,篆书、隶书和楷体都有所涉猎,也都可以写的很漂亮。小时候还是挺能耐得住性子去学的。其实学书法确实可以静心,只要心有波澜,字一定就写不好。小时候我记得写的书法作品还上过市里的报纸,自然也是很高兴的一件事。小时候学习书法的经历,对我现在其实有非常大的影响,虽然我没事儿的时候肯定不会去写书法了,但是对我处理电子文档时的字体字号和排版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从我目前的个人的学术和工作经历看,这一点对我特别重要。我到了初中因为课业很忙,就放弃了练习书法了,我记得我写的最后一幅作品叫百龙图,是一百个不一样的甲骨文字体写的龙字。很可惜的是我并没有很好的完成这幅作品,这也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另一个兴趣班,电脑,对我的影响就更加深渊了,甚至已经成为我科研和职业中完全离不开的一部分了。当然我相信大部分人也都离不开电脑了。我是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大概是95年,家里周末送我去电脑班,我当时是班上最小的孩子,但我学的非常快。我学电脑的第一年还没有windows95,我们学的是dos,练习非常枯燥的盲打,但是我练得很有劲儿,学习dos版本的wps,我那时候好像就见过雷军和求伯君的名字,谁知道雷军后来做手机这么成功,还学过foxbase数据库。那时候会用电脑的人并不多。不得不说我父母在这一点上非常有远见。后来到了5年级,我爸妈给我买了我人生中第一台电脑,我到现在都清楚地记得那个电脑的配置。小学的时候,我就能用word做电脑小报,当时大家还是手绘的,我已经知道怎么用word排版了。我也是在买电脑没多久就自己拆了然后装起来,那时候电脑还是很贵重的东西,一台电脑可以买六七平米的房子呢,但我爸妈也并没有因为我拆了电脑而责备我,反而觉得我还挺牛的。可以说从小我就生活在一个很宽松的环境里学习和成长,从我记事儿到我上大学离开家,爸妈甚至从来没有打骂过我,当然我也没做过出格的事儿。我其实并不知道这个是运气,还是我父母特别懂得教育孩子。后来在大学时学到反馈控制的原理时,我突然感觉到其实父母和我的关系一直处在负反馈条件的状态中,一直没有超调。也就是说,可能我的一些小错误小问题很快得到了纠错,就能让我很容易回到正常的轨迹上来,确实我觉得我的家庭是一个很不错的调节系统。
我的成长——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
引言——这是我在11月18号和很多出色的孩子家长在微信群里通过语音交流我的成长过程的文字稿,感谢张素玲老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参与这项活动。初中之前的经历我是先写好了文字稿,之后的经历我会逐渐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字。
各位家长朋友们好,我是程飞,88年的,目前在攻读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现在是第三年了。从事的是多媒体3D视频编码的研究,也就是为了把3D视频压缩的更小,让大家看的更流畅。除此之外,我也在科研之余和两个志同道合的学弟成立了一家做创客教育产品的公司。
我感觉我的成长历程一直都比较平和,小时候也没有展现出什么惊人的才能和能力,父母也并没有对我有特别高的期待,他们只想让我做我喜欢做的事情。
我的家庭也十分的普通,父母都没有上过大学,爸爸初中毕业就出来工作了,妈妈也就是高中学历。他们以前都是一个百货公司的职员,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工薪阶层的家庭。但我从小并没有被家长逼着去做什么事情,而是有自己非常独立的成长空间。从小时候,到现在,父母一直都是支持我,但从不干涉我。
虽然小学之前的童年已经离我比较远了,但还是能够回忆起一些事情的。上小学之前,我为数不多的记忆是在家里玩游戏机。小时候我爸爸经常出差,有一次他从广州给我带来了一个任天堂的游戏机,就是接在电视上玩儿的那种,相信很多80后家长肯定也都玩儿过。从我记事儿开始,我就是一个小胖子,也不喜欢出去和小朋友们玩儿,当然也不调皮捣蛋,就是喜欢在家里玩儿游戏。后来到了大学,我并没有和其他很多人一样沉迷于网络游戏,这也是其中一个因素,因为小时候玩儿的比较多,游戏的套路之后就不会吸引我了。和其他父母不一样的是,我爸妈并没有把我玩儿游戏当作特别糟糕的事情,当然我现在也不理解他们为什么不怕我沉迷于游戏。说实话,小时候的游戏经历还是让我锻炼了很多思维能力,比如说怎么根据子弹的行动轨迹来躲闪子弹,还有找到游戏中的规律等等。当然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已经有很多很多健康的和好玩儿的活动可以参加,不像我们小时候,要么出去和小朋友疯玩儿,要么玩游戏看电视。幼儿园的时候,家里从没有逼我去刻意学习过钢琴啊、画画之类的。其他能够记得起来的事情并不多了,我只能记得从小我就是个胖子,直到一年前,我终于做出了减肥的努力,我等会儿在说减肥这事儿。
小学的记忆就清晰一些了,我的整个小学阶段过的都特别舒服,完全没有那么多补习班,兴趣班。当然我确实去上过两个兴趣班,书法和电脑。我小学的时候,因为完全没有升学压力,学校的课程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压力。所以印象深刻的就是去参加的兴趣班了。
这两个兴趣班对我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我并不知道我父母为什么送我去学书法,可能是想让我写字好看一些,然而我当年可以把软笔写的很好,但是硬笔书法就是写不好。大概是二年级的时候,我父母送我去学习书法的,先后跟过两个师父练习。练习书法确实是一个比较辛苦和磨练性子的事情,上一次课就要站两个小时来学习,回家还要练习一两个小时。我小时候确实也很喜欢那些写的很漂亮的字体。我记得我学过至少5种字体,篆书、隶书和楷体都有所涉猎,也都可以写的很漂亮。小时候还是挺能耐得住性子去学的。其实学书法确实可以静心,只要心有波澜,字一定就写不好。小时候我记得写的书法作品还上过市里的报纸,自然也是很高兴的一件事。小时候学习书法的经历,对我现在其实有非常大的影响,虽然我没事儿的时候肯定不会去写书法了,但是对我处理电子文档时的字体字号和排版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从我目前的个人的学术和工作经历看,这一点对我特别重要。我到了初中因为课业很忙,就放弃了练习书法了,我记得我写的最后一幅作品叫百龙图,是一百个不一样的甲骨文字体写的龙字。很可惜的是我并没有很好的完成这幅作品,这也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另一个兴趣班,电脑,对我的影响就更加深渊了,甚至已经成为我科研和职业中完全离不开的一部分了。当然我相信大部分人也都离不开电脑了。我是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大概是95年,家里周末送我去电脑班,我当时是班上最小的孩子,但我学的非常快。我学电脑的第一年还没有windows95,我们学的是dos,练习非常枯燥的盲打,但是我练得很有劲儿,学习dos版本的wps,我那时候好像就见过雷军和求伯君的名字,谁知道雷军后来做手机这么成功,还学过foxbase数据库。那时候会用电脑的人并不多。不得不说我父母在这一点上非常有远见。后来到了5年级,我爸妈给我买了我人生中第一台电脑,我到现在都清楚地记得那个电脑的配置。小学的时候,我就能用word做电脑小报,当时大家还是手绘的,我已经知道怎么用word排版了。我也是在买电脑没多久就自己拆了然后装起来,那时候电脑还是很贵重的东西,一台电脑可以买六七平米的房子呢,但我爸妈也并没有因为我拆了电脑而责备我,反而觉得我还挺牛的。可以说从小我就生活在一个很宽松的环境里学习和成长,从我记事儿到我上大学离开家,爸妈甚至从来没有打骂过我,当然我也没做过出格的事儿。我其实并不知道这个是运气,还是我父母特别懂得教育孩子。后来在大学时学到反馈控制的原理时,我突然感觉到其实父母和我的关系一直处在负反馈条件的状态中,一直没有超调。也就是说,可能我的一些小错误小问题很快得到了纠错,就能让我很容易回到正常的轨迹上来,确实我觉得我的家庭是一个很不错的调节系统。
西浦南校区 XJTLU South Campus
伦敦三日游
伦敦三日游
曼彻斯特一日游 2 – 老特拉福德球场
先放一张特别制作的老特拉福德球场的桌面,1920×1080,点击看大图:
从曼彻斯特博物馆出来,在曼大和皇家北方音乐学院之间的那条路上,做250路公交车,那司机还真的和这公交番号对应上了,我问了几遍How much,旁边一个西班牙人也问How much,他就是不说,结果还是那西班牙人给了10磅买两张票,我们按照找钱来判断应该是3.1磅,然后我掏出一大把硬币,真丢中国人脸半天也没算出来怎么加出来3.1磅,结果我就给了一张5磅纸币,结果那司机找了半天钱啊,真的是慢条斯理的一个个硬币的找钱。也是醉了。再说那个西班牙人,有点像一个艺术家风格,在等车的时候就和他的女伴一直在对唱,感觉特别轻松惬意,那种感觉很难在中国人身上看到。到了公交车上,他们继续唱,唱的还挺好听的,然后和他聊了一会儿,他也是去球场的,我虽然不了解足球,但是西班牙人一般都会知道开F1的阿隆索的。
然后就比较顺利的到了球场,那天的天气飘忽不定,一会儿有蓝天一会儿就彻底的阴天,或者就是一半晴天一半黑云
看到球场的第一印象就是弗格森爵士的雕像,这个雕像后面,就是弗格森看台
然后下面就是曼联球队的博物馆和体育场参观,这个是收费的,我为了售票员能不能用学生证优惠,她看了我一眼是利物浦大学的,感觉眼神有点异样的说可以优惠两磅,然后我就花了16磅进去啦:
由于我不是曼联的球迷,也搞不清曼联的历史,但是就看到这是一大堆的奖杯啊,一大堆的奖杯啊,让我想起来红牛车队丢奖杯那事儿了:
博物馆地板上投影着弗格森的头像,可见弗格森对于曼联有多么重要:
下面都是各个球员的球衣:
整个参观过程还是比较有意思的,有一个解说员,很有意思,也很会活跃气氛,从球员入口进场的时候,还让我们分成两队,支持曼联的和支持别的队的,然后播放入场音乐,然后带领我们走进球场,还真有点小激动。最后活动结束的时候,在进入礼品商店之前,还播放了一段视频,都有女球迷激动的都哭了。确实感觉足球在英国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了。
曼彻斯特一日游 – 1 曼彻斯特大学和曼彻斯特博物馆
周日一个人去了一趟曼彻斯特,一开始是前一天网上订票,因为工行的多币种visa信用卡在英国的铁路订票系统上无法使用(查了一下不少人都有这个问题),所以拿我爸爸的信用卡直接通过3D验证购买了,最后发现无法取票,必须持买票的信用卡才能取票。后来只能去车站现场买一张off-peak day return的票,和网上价格其实一样,早知道就不折腾了。然后我就坐火车去曼城了,在Piccadilly火车站下车的。
去之前我只是稍微查了一下几个地方,也没有做规划,下车之后就打算先去曼彻斯特大学看看,从PIC车站下车之后,按照谷歌地图的指示,感觉要走好一会儿,结果刚出站走了几步就已经看到了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的楼了。很快就找到了学校地图的牌子,往学校中心走去。
这就到了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标志的过街天桥,这里感觉很像一个校门,也是谷歌地图上指示的学校的位置:
穿过天桥,突然看到了曼彻斯特博物馆,这是一个偶遇,我并没有计划来这里,一进门,就是一头亚洲象的骨架,听介绍说这头象是从一个在爱丁堡的马戏团买的,然后运回来的时候大象不愿意坐火车,然后是从爱丁堡走回曼彻斯特的,走了十几天走回曼彻斯特的:
接着是埃及馆,这里面有木乃伊,据说木乃伊挺邪性的,我就没拍,拍了一本埃及的某典籍,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书:
曼彻斯特博物馆里的一位中国工作人员,先和她用英语聊了几句,我就问了一下是不是中国人,结果还真是,英文名叫Amy,长的真有点像生活大爆炸里的Amy。另外生活大爆炸的Amy的扮演者真的是一位UCLA神经学博士。
无论是在这个博物馆,还是在利物浦的博物馆,都有专门供孩子们玩和学习的地方,而且我见到的很多访客都是家长带孩子来参观和体验的,而且博物馆里也不仅仅有典藏,也有很多互动和动物。我其实没去过几座国内的博物馆,记得之前去过徐州博物馆,里面有很多很久远的汉代藏品,首先孩子们肯定是不感兴趣那些东西的,去参观的也基本上没有孩子。我印象中有一些很古老的锁子甲,我们的博物馆能不能做一些小尺寸的锁子甲,然后可以让孩子们穿上体验一下古代战士的感觉呢。感觉我们几千年的文明遗产最终只是成为了我们显摆历史悠久的工具,并没有让国民真正的去体会和喜欢。
曼大里面的一座教堂,貌似叫Holy Name Church,(在教堂方面,确实还是利物浦大学周围更牛逼)
在曼大里还遇到了一群华人面孔,然后我问他们Are you Chinese? 他们竟然回答Yes,其实是一群新加坡人。